欢迎您访问海门公众与科学网,今天是:
奇迹 不只是别人的故事 记海门市老科协委员葫芦艺术大师陈宝龙
添加日期:2017-6-20 15:17:22 作者: 点击数:3250
      题记 :这世界有太多的梦想,看谁能迈出勇敢的第一步,奇迹,不只是别人的故事,是一次次,是一次次的超越自己。相信奇迹,其实你真的可以-----------摘自《相信梦想》
 
村里有个宝葫芦艺术馆
      暮春的一天上午,按照海门市老科协的工作安排,我驱车赶到海门天补镇大石村,来到早就向往的“宝葫芦艺术馆”。
宝葫芦艺术馆座落在被誉为“葫芦王”的艺术大师陈宝龙先生的住宅。
      初看这二层的乡村小楼很普通,门前一条小河,场心(屋前场地)周边,是刚出土的花生、葫芦秧苗、已经结荚的油菜,好像是个地道的农家院宅。但紫铜色的大门两侧的几块牌子又令人肃然起敬。主人陈宝龙先生从屋内迎了出来,他虽是八旬老人,看上去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颇有王者风范。他指着大门上方的一块黑白相间的标志说,“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大门右侧的墙面上,嵌着几块铜牌,上边分别“海门市宝葫芦民间艺术馆”、“天补中学葫芦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南通市民间文艺研究会、”、“海门老科协科普宣传基地”等。大门左侧铜牌分别是“海门工业园区老干部文化艺术活动基地”和“国学教育基地”。走进大门,我被一股浓烈的文化艺术氛围笼罩了。大厅的西墙上边,排列着各类证书,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证书、还有跨世纪中外书画名人证书、第二届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大会在韩国汉城(首尔)、巴西圣保罗展出证书等。靠西墙是一字儿排开的葫芦工艺品展出玻璃柜,历史名人、十二生肖、各地名胜风景、叫人目不暇接。大厅东侧,墙上是陈宝龙先生的艺术作品,孔子、张謇肖像,还分别挂着唐伯虎真迹和陈宝龙临摹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图。在这里人们好像在穿越时空,直面了东西方文化,和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相遇。而玻璃柜里陈列着他学生的雕刻作品,让人又回到了今天。大厅中间的北侧是陈先生的葫芦作品,南侧是书柜,一百多册记有陈宝龙先生作品和生平事迹的大部头书籍。陈老的书房里满屋皆是宝,有他临摹北宋范仲淹的《百寿图》、更有他创作的《百福图》、《百廉图》、《百虎图》等书法作品。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被他的传说所吸引,被他的故事而感动,更为他的精神所折服。
一个美丽的传说和“葫芦王”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共工氏怒撞天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为救苍生在东海用七彩石炼石补天,东布洲(海门)便有了天补镇和大石村。闻一多先生也早就论证女娲的原型即葫芦(见徐晋庭著《葫芦王陈宝龙》第14页)。女娲葫芦仙子的传说无从考证。不过二十世纪后期,天补镇大石村出了个“葫芦王”这倒是真的,葫芦王者陈宝龙是也。
      在陈宝龙的记忆中,他的爷爷、父亲都会种葫芦,主要卖给药店。葫芦有利尿补肾、消肿退热等作用。葫芦细腰大肚长颈,表面光洁,象征着吉祥如意。陈宝龙也喜欢种葫芦,春播秋收,晒干后卖给医药公司,每斤0.6元。尽管价格低,但也能贴补生活。说起这事,陈宝龙记忆犹新,1975年,葫芦丰收,可是医药公司却不收了,眼看着12麻袋的葫芦成了废品。他和哥哥商量着到上海去卖。兄弟两搭乘机船来到上海,千辛万苦找到了医药总公司。可真没想到,这里也不收,说,“我们这里不收,别地也不会收的”。面对困难,是扔了葫芦回家,还是想办法另辟蹊径?如果是前者,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葫芦王”了。陈宝龙是后者,凡是多动动脑筋,生产队里的小孩为玩葫芦常常到地里去“偷”,那么上海的小孩会喜欢吗?第二天,兄弟俩提着一提包葫芦来到了菜市场,许多年轻人不识葫芦,年纪大的人看到后说这是葫芦,还有人说这是仙人铁拐李用的,还有的说是济公和尚的酒葫芦。一问价格,小的1角,大的2角.,一提包葫芦一会儿全卖光了。回到旅馆,用小秤一称,小的30只一斤,大的15至18只一斤,比医药公司贵了四五倍。12袋葫芦全当玩具卖了。没几天,陈宝龙做起了葫芦生意,周边的农户以每斤0.6元1斤的价钱卖给他,他运到上海,当玩具卖给上海人。陈宝龙比人家先走一步,把产品变成了商品,形成了葫芦经济的初级状态。有人说,高手在民间,见多识广的上海人说,你生意这样好,为啥不多动动脑筋,请人在上边画点画,肯定更好卖,陈宝龙一听正中下怀,好主意,画画是我的拿手好戏,本人是美术教师,以前就给人画过人像。陈宝龙回到家便一头栽进葫芦作品的创作中。几经周折,陈宝龙把葫芦变成了工艺品,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葫芦王”。
农产品  商品  艺术品
      “葫芦王”回想当年的画画创作还记忆犹新。凡事开头难,画什么?题啥词?陈宝龙苦思冥想,当年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画画也要当心。他选择了远离政治,却人人都离不开的十二生肖作为题材。画画不成问题,题款可不简单了。画个老鼠,画个猪,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可是题什么款,让属这些生肖的人也欢喜呢?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又向别人请教,终于心中有了谱。如,画个老鼠掉在米囤里,这是“福在其中”、画老牛题“天道酬勤”、画老虎题“猛志常在”,等等。陈宝龙采用水彩画,干后涂上清漆。原来的农产品到市场上销售,使葫芦成了商品,现在经过陈宝龙的艺术加工,葫芦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葫芦了,而成了葫芦文化的载体,成了艺术品。当陈宝龙再次来到上海市场,他打出了“高档商品低档卖、”“古董稀奇今朝卖”的牌子。市场上引起了轰动效应,人们围过来,里三层外三层。“一元钱一个”。是的,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人们哪里见到这些“宝贝”呢?人们把钱从人头顶上递过来,把葫芦递过去。没想到人们对艺术的向往是如此的狂热。葫芦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产品,可是在“葫芦王”的捣鼓下变成了商品,在他的艺术创作下变成了艺术品,葫芦成了“宝葫芦”。
他从乡村走向世界
      陈宝龙在田里种葫芦,在家里画画创作葫芦工艺品,在市场卖葫芦,成了小有名气的“葫芦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89年春,江苏省外贸公司慕名前来,和陈宝龙洽谈,要他每年提供50万只小葫芦销往世界各地。在销售“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是满足现状,还是不断追求,不断创新?陈宝龙选择了后者,他在不断地超越自己。他在画面上增加了人物画像、名胜古迹。在加工工艺上,从彩绘到雕刻再到烙画齐头并进。在销售上从菜市场的路边地摊到了饭店、旅馆,涉外宾馆。几度艰辛,他带着葫芦走进了上海和平饭店、国际饭店、锦江饭店;几度跋涉,他又带着葫芦,走进了钓鱼台国宾馆,走进了甘肃敦煌莫高窟。
      20多年的摸爬滚打 ,“葫芦王”把葫芦做得风生水起。1996年6月,以研讨葫芦文化为主题的‘96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北京召开。陈宝龙应邀出席。1996年6月4日至7日,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北京、上海、江苏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学者相聚在北京保利大厦。会上,陈宝龙发表了《江海平原葫芦文化-----民俗艺术之浅谈》的论文,被收集在《‘96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在这次研讨会上,陈宝龙不仅带着他的科研成果登上了国际论坛,享誉世界,他的葫芦作品在大会展柜中展出。当年8月,陈宝龙的电视专题片《葫芦王》在中国央视一套和美国纽约电视台播出。斗转星移,2011年元旦刚过,陈宝龙应邀赴新加坡参加“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交流展览”历时整整50天。2月1日,陈宝龙再次登上国际舞台作了整整30分钟的演讲,有人作了统计,30分钟的演讲6次被掌声打断。这就是陈宝龙,这就是中国“葫芦王”!
      “葫芦王”在葫芦艺术的研究上炉火纯青,他把绘画、雕刻、烙画、嫁接等艺术集葫芦于一体。
      陈宝龙因材施艺、因形制艺,把一个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葫芦变成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他的葫芦作品“世纪宝鼎”被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藏,他的葫芦、书法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汉城、巴西圣保罗、日本东京等地展出并收藏。
从乡村教师到共和国艺术家
      陈宝龙原是村小代课教师,是个美术老师,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利用业余时间种植葫芦。他喜欢葫芦,在葫芦卖不了的时候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正是迈出这勇敢的第一步才使他成了“葫芦王”。陈宝龙是当代当之无愧的“葫芦王”。但他不仅仅是“葫芦王”,他是共和国艺术家,是世界级艺术大师。他的石刻碑文可谓中华一绝,其书法用笔平实而厚重,结构严峻而洒脱,笔力有刀刻斧斫之爽利,稳健中有舒朗之韵致,展现了中国当代书法家宁静致远心怀天下的精神风貌。陈宝龙是中国当代艺术巨匠、是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名人、是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是世界名家。这些称谓对“葫芦王”陈宝龙实在一点也不过分。打开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近现代著名艺术八大家长卷》中国百年传世经典,开卷第一位就是传世名家陈宝龙和他的作品。他与中国现代画家吴冠中、爱心觉罗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启功、中国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齐名。
      本世纪来,陈宝龙获得的各类金奖就达十多项;并获得了“当今中国艺术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人民功勋艺术家”、“国学功勋艺术家”、“中华传统艺术名师”等十多个荣誉称号。
      2016年12月,陈宝龙收到了来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推进组织委员会和平书院的院士证书,被聘为该院终身院士。
      2017年3月,陈宝龙收到了由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当代书画艺术名家博览》一书,书中收集了美国查克.克劳斯、中国范曾、英国安东尼.葛姆雷以及德国、意大利、丹麦等8个国家57位名家的书画。陈宝龙作品在书中列第三位刊出,收藏于联合国图书馆。
相信奇迹   你真的可以
      预言丰收是容易的,但要获得丰收只有靠勤劳和汗水,靠智慧和双手。
      这里的故事太多了,事例太生动了。采访结束前,陈宝龙指着宝葫芦艺术馆门口的一块牌子说,这是市老科协林文标,黄颂禹等领导来这里参观后写的感言,我特地制成了一块牌子,附上原件,自我鞭策。我是海门的老科协会员,也是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今年已经80岁了,我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文化艺术事业中去,投身到葫芦文化的研究中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八旬老人,他几乎每天奔波于海门南通,赶到位于南通狼山脚下的南通民博苑非遗工坊,在那里展览演示葫芦艺术,创作作品,传授技艺。2017年春节前夕,他还到如皋、海安、如东、启东等地展示葫芦艺术。2016年2月,他完成了至圣先师孔子画像、2016年3月又完成了清末状元张謇画像。今年临摹了唐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画。今年4月他撰写了《浅谈葫芦文化》的文章。他还是那样的忙碌,乐此不疲的写就艺术人生。真可谓千载不朽称之神,卓尔不群谓之名。
      在采访结束时,陈先生特地给我提了个要求,说你写的时候不要夸张,实事求是,艺术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也不要看了些资料就闭门造车。
      是的,根本不用夸张,您的故事是那样的精彩,我写也是诚惶诚恐,因为您是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师,唯恐影响您的形象。好在有全国8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过您的事迹,有100多本重量级辞海、辞典、名人录有你的生平介绍和你的作品。
      陈宝龙,葫芦艺术大师,海门老科协会员,你在一次次地超越自己,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在艺术的大海里遨游。
      这世界每天都发生着奇迹,奇迹不只是别人的故事,相信奇迹,其实您真的可以。
 
                                                                                              老科协   范仁山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向上
Copyright © 南通市海门区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9032920号-1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北京中路600号 电话(传真)0513-82105327 邮箱:hmkx113@qq.com
海门科普微信公众号